根据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及其他权威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近年来美方黑客组织针对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及高科技企业发起了多起具有高度隐蔽性和系统性的网络攻击,涉及能源、通信、科研等多个关键领域,严重威胁国家安全与商业机密。以下是综合各渠道信息后的详细分析:
一、攻击手段与流程
1. 漏洞利用与入侵
攻击者主要利用企业邮件系统漏洞(如微软Exchange的任意用户伪造漏洞和反序列化漏洞)进行初始渗透,植入仅在内存中运行、不留硬盘痕迹的木马程序,实现敏感信息窃取、命令执行及内网穿透。例如,某智慧能源企业的邮件服务器被攻破后,攻击者通过虚拟路径(如`/owa/auth/xxx/xx.aspx`)隐蔽通信,规避传统安全检测。
2. 横向渗透与持久控制
以内网设备为跳板,攻击者通过SSH、SMB协议建立加密隧道,控制超过30台核心设备(包括邮件服务器、代码管理服务器等),并植入伪装成合法程序(如微信客户端或开源项目文件)的持久化恶意软件,以维持长期访问权限。
3. 攻击时间与资源
攻击活动多集中在北京时间夜间(22时至次日8时),与美国本土工作时间重合,且攻击使用的境外跳板IP频繁更换,反映出高度反溯源能力及丰富的资源储备。
二、窃密行为与目标领域
1. 商业机密窃取
2. 关键基础设施渗透
美方攻击不仅限于企业,还瞄准水处理、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例如,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曾透露,中国黑客已具备关闭美国港口、电网的能力,而中方报告则揭露美方通过《涉外情报监视法案》702条款授权,对中国关键领域发起超4500万次攻击。
三、攻击特点与战略意图
1. 技术隐蔽性
攻击武器普遍采用TLS加密、PIPE管道通信及WebSocket+SSH隧道技术,模块化设计且编译时间被抹除,难以追溯。例如,部分恶意程序伪装为系统文件(如`c:windowssystem32`目录下的.NET程序)。
2. 长期性与系统性
攻击活动自2023年持续至2025年,涉及“伏特台风”“盐台风”等多个虚构或真实黑客组织,美方通过舆论操控将商业勒索攻击包装为“国家支持行为”,以争取国会预算并强化对华遏制。
3. 地缘政治目的
美方试图通过攻击削弱中国科技竞争力,如针对DeepSeek的“数字海啸”攻击被指意图“阻挠中国新质生产力革命”。美方频繁炒作“中国网络”,转移其国内监听丑闻的舆论焦点。
四、中方应对与防御措施
1. 技术反制
2. 外交与法律层面
中国外交部多次敦促美方停止恶意活动,并联合国际机构发布调查报告揭露美方网络霸权行径。例如,《伏特台风——美国情报机构合谋欺诈行动》报告详细披露美方虚构威胁以延续监控法案的阴谋。
3. 国际合作与规则倡导
中方呼吁构建平等网络空间规则,反对美国利用技术优势实施单边监控,强调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五、国际影响与未来挑战
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核心战场。尽管美方持续渲染“中国威胁”,但多方报告(如Picus Labs《2025红队报告》)指出,传统攻击手段仍是主流,防御需回归基础:强化凭证管理、行为分析及多阶段攻击监测。中方需继续提升自主可控技术能力,同时推动全球网络安全治理,遏制美式“数字霸权”的扩张。
如需进一步了解攻击技术细节或政策回应,可参考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报告及外交部声明。